峨眉山佛教历史

    峨眉山是我国佛教圣地,普贤菩萨道场,与浙江普陀山、山西五台山、安徽九华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。1996年,峨眉山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时,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语说:“公元一世纪,在四川峨眉山景色秀丽的山巅上,落成了中国(峨眉山)第一座佛教寺院,随着四周其它寺庙的建立,该地成为佛教的主要圣地之一。”
    峨眉山作为中国古代南方丝绸之路重要的组成部分,早在汉代以前就成为与东南亚国家交往的必经通道。公元一世纪,印度佛教随南方丝绸之路传到了峨眉山。《峨眉山志》记载了东汉峨眉山药农蒲公在山顶创建普光殿,从而开始了峨眉山佛教的历史。东晋隆安三年(399年)高僧慧远之弟慧持和尚入蜀,受到当时蜀地刺史的热情接待。慧持于次年上峨眉山,上山后见半山有几处卑矮茅棚,遂同山僧一起,择地建庵(址在今万年寺)。塑供菩萨神像,取名普贤寺。峨眉山为普贤道场之说,即由此而生。
    西晋武帝时(266—289年),崇敬佛教,并以扶持佛教的国策,外方僧人,乘势涌入蜀地,这时从印度来的宝掌和尚也来到成都,不久上峨眉山宝掌峰结棚修住,是为第一位上峨眉山的外国僧人。现今洪椿坪《双百字联》中有“远哉宝掌住锡”之句。宝掌和尚在山上向山僧赠送经书,宣讲教义,对峨眉山佛教的传布有一定的促进使用。其后有西域(尼泊尔)圣僧阿罗婆多尊者,“来礼峨眉,建道场(庙宇),山高无瓦,以木皮盖殿”。(今大乘寺古名木皮殿)。西晋和南北朝时期,为峨眉山佛教奠基阶段。
    唐朝,武则天支持佛教,佛教大行。德宗年间(788—804年)西川节度使兼成都尹的韦皋,信奉佛教,捐奉银,动民夫在乐山继续凿建海通法师未完成的石刻大佛像,为佛教在嘉峨地区的传播铺平了道路。这时,外方僧人昌福、西掸、白水、灵玉、澄照、正性、大乘等和尚相继来到峨眉山,建寺供佛。清音阁、华严寺、白水寺、灵岩寺、黑水寺就是这段时间内建的。慧通禅师自会稽来蜀,他是一位有才干的高僧。见峨眉山地域深广,山峦重复,钟灵毓秀,是修建寺庙,宏扬佛教的好场所,并对寺庙进行扩建,僖宗对他的这种行为极为赞赏。他又广招门人,还动员他的妹妹慧续尼姑来山,到黑水寺住持。成为峨眉山最早的第一位女尼。由于慧通的努力,峨眉山佛教初具规模。为佛教名山的形成创造了条件。
    宋代,太祖信佛。乾德四年(966年),因嘉州屡奏白水寺普贤相现,宋太祖敕內侍张重进,往峨眉山普贤寺庄严佛像。开宝五年(972),宋太祖“赐峨眉山新寺名光相。”宋太祖还派三百僧人去天竺取经,这批僧人在开宝九年(976年)归来。他们之中有著名高僧继业三藏大师。他返京的第二年,便携带了经卷来峨眉山住锡牛心寺,他辛勤译著佛经向峨眉山僧人传授。
    宋太宗赵光义即位以后,亦支持佛教。太平兴国五年(980年)正月,敕內侍张仁赞,往成都铸金铜普贤像,高二丈,奉安嘉州峨眉山普贤寺之白水,建大阁以覆之,并诏重修峨眉五寺。宋太宗敕建的这座巨型金铜普贤像,至今仍完整地供奉于峨眉山万年寺。
    南宋光宗年间(1185——1195年),峨眉山中峰寺出了位名震朝野的别峰禅师。光宗诏之入朝,命他为《园觉经》作序。其后宋宁宗亲书“别峰”字赐之。大诗人陆游任嘉州通判时,与别峰相善,来往其密。别峰园寂后,陆游写《别峰禅师塔铭》赞扬他“渊识雄才,震惊一时,矫乎人中龙也”。北宋时期,中峰寺还出了位名震京华的诗僧怀古,受到欧阳修、司马光等大文学家的赞赏。与怀古同时的还有峨眉人宏道大师。他善山水画,名噪蜀中。据《峨眉山志》说,宏道画的猫,挂在壁上,群鼠蜇伏不敢动。此外,著名诗人黄庭坚在叙府任职期间,曾来中峰寺“静习”。帝王的赏识,名人的宣扬,文人的光临,使峨眉山佛教声誉日增。两宋时期,全山先后建寺二十余座,是佛教在峨眉山的发展阶段。
    明太祖朱元璋年少时曾出家为僧。洪武十一年(1378), 朱元璋因“峨眉乃普贤应化之地,久乏唱导之师”, 敕遣南京天界寺僧宝昙和尚(1334—1393)前往峨眉山住锡。宝昙“居八年,蜀人咸被其化。时诸藩邸王侯士庶,施者日至。乃于绝顶光相寺,范铜铸大士像,构重板屋,以覆之。”(《补续高僧传》卷二十五,示应传)朱元璋特赐御诗二首以示褒扬, 其中一首为:“山中静阅岁华深,举世何人识此心。不独峨眉幻银色,从教大地变黄金。”曾经与朱元璋一同在濠州龙兴寺出家的广济禅师, 在朱元璋登上帝位后, 因避诏见而隐峨眉山牛心寺。蜀藩王朱椿赠诗赞扬:“高僧飞锡去人间, 弘誓何年不出山。有地尽成银色界,无心常似白云闲。”
    万历皇帝亦支持峨眉山佛教。万历二十九年(1601年)赐金修建无梁殿,护罩普贤铜像。并御题“圣寿万年寺”额于无梁殿大门上。从此白水寺改名为万年寺,沿用至今。第二年,妙峰禅师在金顶修建普贤渗金铜殿,万历赐额“护国圣寿永延寺”。慈圣太后(万历皇帝生母)赐金助无穷大师在峨眉县东门外修建大佛殿,并购铜铸成三丈六尺高的千手观音铜像供奉寺中。其后山僧相继在山上新建了一批寺庙,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洪椿坪。据《峨眉山志》载:该寺第三任住持德心大师是蜀中名僧,在他住持期间,有僧众及静习者千人。饮水不足,他亲自凿石引水,使千众静安居,传为美谈。如今寺里(双百字长联)中有“奇哉德心咒泉,千从静安居,毕生精进”之句。在明代,僧人不仅大力新建和扩建寺庙,还修建峨眉山磴道,炸岩筑路;又在寺旁及游道两侧植树造林。名扬遐迩的古德林就是隆庆元年(1567年)别传禅师营造的。在万历年间峨眉山常住僧众一千七百人,是峨眉山佛教的盛行时期。经过明代帝王们的的大力扶持, 峨眉山佛寺建设的规模前所未有。据胡世安《登峨山道里记》记载,明末峨眉山佛寺已达八十余座。大小寺庙“莫不崇奉普贤菩萨, 四方信士礼敬普贤者, 亦莫不指归峨眉”。
    清康熙皇帝支持峨眉山佛教。康熙四十一年(1702年)钦派大臣葛哈齐,头等待卫海清、乾清门头待卫五哥,兵部员外郎德其内等人,到峨眉山降香。峨眉山僧人在清音阁前将旧亭拆除重建新亭取名“接王亭”,作为迎接四王之处。四王带来康熙皇帝赐给峨眉山寺庙的大批经卷、诗文、匾联,分送各大寺。降龙院(今善觉寺)长老元享大师读到康熙皇帝夸赞他“八旬老董,行履不斜。言语忠厚,一字弗遮。观尔诚林,朕意甚嘉”之诗句时,感激得老泪纵横,当即请来工匠,在寺内修建八角楼亭,塑供康熙之像,早晚祈佑,君王万岁,国泰民安。
     光绪二十五年(1899年),洗象池监院清玉和尚改建山门楼阁,重修两廓客舍、添盖锡瓦、铁瓦两殿,新塑西方三圣,使洗象池焕然一新,成为山中大寺之一。光绪二十七年,清玉和尚去乐山乌尤寺任监院,创建罗汉堂、天王殿,重建雅尔台,把乌尤寺扩建成富丽堂皇的大型寺院。
民国时期,峨眉山佛教开始衰落,游人和朝山居士减少。有的寺庙经济困难,僧人们“应教”(居士做经忏、佛事)为生。此谓    “存亡超生”。一九三九年八月,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住洪椿坪时就曾请来三十个和尚,为抗日阵亡将士超度。有的僧人,不耐清苦,下山他走,民国三十年,峨眉山僧众只有五百八十。抗日时期,上山的居士、游人就更少了。
民国十八年(1929年),接引殿圣钦大师重建接引殿,筑殿三重,成为山上大寺之一。民国二十四年,蒋介石一次上山,听说圣钦在全国佛教徒中威望很高,特进殿看望并邀在梳妆台合影留念。以示对峨眉山佛教的关心。抗日胜利后,僧人们曾努力恢复峨眉山佛教,但已力不从心。
    建国后,峨眉山众僧,除少数还俗外,其余仍留山住店,继续进行佛事活动。一九七七年以来,党的宗教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。政府拨款修缮报国寺、伏虎寺、清音阁、金顶等二十余处寺庙。广大僧众爱国爱教,弘法利生,积极开展佛事和旅游活动,对峨眉山的保护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。21世纪初,峨眉山管委会恢复和完善金顶的佛教历史地位,使峨眉山成为了世界最高的佛教朝拜中心。